歡迎來到江蘇ag真人官网平台有限公司網站!
10月17日至19日,第五屆大氣光學與自適應光學技術發展研討會在合肥召開。來自國內80多個機構的4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大氣光學特性和光傳輸物理在激光技術、大氣探測、光學遙感等領域的應用,促進了大氣光學和自適應光學技術的持續快速發展。會議上,龔志本院士和姜文涵院士分別榮獲“大氣光學終身成就獎”和“自適應光學終身成就獎”。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舉辦了2021年學術研討會。
會議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科學學院高能激光技術研究所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大學高能激光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所安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聯合主辦。本次學術活動由安光研究院饒瑞忠研究員的“現代大氣光學十講”和國防科技大學徐曉軍研究員的“關于光纖激光時代的思考”拉開帷幕。開幕式由廣交會副院長朱文躍主持。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安光研究院院長鄭小兵等40余名主席團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主題報告5篇,主題報告11篇,分場報告60余篇,場外海報展示70余篇。內容涵蓋激光大氣傳輸與信息技術、天文光學技術及應用、激光大氣探測與應用、光學成像技術及應用、大口徑望遠鏡自適應光學技術、激光自適應光學技術、智能自適應光學技術等。多個領先的專家小組作了學術報告,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安光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作為本次會議的發起人之一,在會議上展示了多項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英健主持了題為《大氣光學的未來發展:“雙數字大氣光場與傳輸系統”會議的主題報告,深入分析了復雜場景精密光電系統激光大氣傳輸智能決策技術的發展,完成了數字大氣光場與傳輸系統、本文提出了孿生和思想的框架,梳理了幾個關鍵問題和發展路徑。中國科學院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在2021年的學術研討會上就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題學術討論。認為數字大氣光學場與傳輸系統的孿生是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和本學科發展方向的一項關鍵基礎工作,將對大氣光學的發展起到系統的引領作用。
合理研究員、喬春紅研究員、馮衛東、副研究員、王振柱副研究員分別制作了一款名為《一般大氣輻射傳輸軟件CART中的場景計算》,應用《近紅外激光大氣傳輸規律與校正研究》《快速運動目標探測與跟蹤技術研究》《單像素和《滾云輻射特性激光雷達探測技術與理論研究》邀請報告進展。大會還評選出6篇優秀青年學術論文。博士生楊奇克的報告《基于塔塔爾斯基公式估算南極穹頂的遠景》被大會評為優秀青年學術論文。
本次會議成立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大氣光學與自適應光學專家委員會,龔志本院士榮獲“大氣光學終身成就獎”,蔣文涵院士榮獲“自適應光學終身成就獎”。長期以來,兩位院士為我國大氣光學和自適應光學領域的學科發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追求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激勵著每一位參與者不斷開拓進取,在大氣光學和自適應光學領域不斷攀登新的高峰。(李帥,袁克娥)
本文由蝶閥編輯整理